示范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經驗之一
來源:
作者: 編輯:chen 發布時間:2023-06-13 08:46 點擊數: Views
基層教學組織是教學單位的業務主體,是落實教學任務、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促進教師教學成長與發展、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載體。為適應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形勢,強化基層教學組織的建設與職能發揮,激活基層教學組織的效能,激發教師深入參與教學、潛心教書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校組織了示范基層教學組織評選工作,評選出10個示范基層教學組織,現陸續推出他們的建設經驗,供大家學習交流。
示范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經驗之一
守正創新 團結協作 助力學科高質量發展
——混凝土結構課程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
土木工程學院混凝土結構課程組經過近20年的建設,建立了完善的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和持續改進的工作機制,已成為土木工程學科具有示范效應的優秀基層教學組織。課程組注重隊伍結構的優化建設,形成了10余名專任教師的穩定團隊,目前擁有教授1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達80%,擁有廣東省土木類專業教指委副主任1人、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專家1人、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防震減災工程分會副秘書長1人、中國地震學會地震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1人、中國地震學會可恢復功能防震體系專業委員會委員1人、全國建筑結構領域首批百名杰青1人、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2人,職稱結構、學緣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合理,體現了教學、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科產教有機融合。

圖1 團隊成員合影
一、教學任務保障有力
混凝土結構課程組長期穩定地承擔“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混凝土結構設計”“高等鋼筋混凝土理論與應用”等土木工程專業必修理論課程的教學,同時完成“混凝土梁板結構課程設計”、“單層工業廠房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課程組注重組織優化和思想建設,強化教學工作的重要性,教師每學年平均承擔教學工作量約400學時,完成大一至大四近500名本科生和200名研究生的教學任務,并通過定期的教學活動和“傳幫帶”優良傳統保證了教學質量,為土木工程學科的專業建設和畢業要求達成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二、教研活動多樣實效
課程組承擔的課程多為土木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和開展改革創新,課程組建立了開放性的混凝土結構課程體系內涵發展和教學質量監控機制,通過定期專題研討會、課程經驗交流會、互相聽課、統一出卷、校際合作和校企產教融合等多種教研活動,形成精細化、智能化、一體化、多維度、全過程的課程教學模式,規范了課程管理,提升了教學質量,為拔尖卓越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持。
校內專題研討和經驗交流采用相對固定與靈活彈性相結合的模式。每學期開學前、學期中、學期末和考試結束后均會召開專題研討和工作交流會,統一教學要求和考核方式,控制授課質量偏差,探討創新教學模式,交流行業新發展,分享經驗與教訓,審核、分析和評價課程的達成情況,總結需改進的問題和加強的措施,有效保證了課程目標的達成和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同時課程組結合教師相互聽課,不定期召開授課經驗交流會,推廣優秀授課方法和理念,共享多種課程資源,解決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探討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將“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建設成為我校土木工程專業首批符合工程認證要求的課程。深度參與土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大綱的修訂。
校際間的專業交流與合作是促進教學發展的重要手段。課程組積極承辦了第九屆全國混凝土結構教學研討會、第五屆全國高校木結構設計競賽及第六屆木結構新進展論壇,課程組負責人作為大會主席或秘書長組織承辦了第十四屆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學院(系)院長(主任)工作研討會議和第十三屆結構振動與沖擊荷載國際學術會議,通過會議與全國高校的老師進行交流,有效提升了課程組在全國的知名度;同時與同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深圳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高校進行深度合作,共同開展混凝土系列課程建設。課程組還派出3位教師赴美國和加拿大做訪問學者,支持2位教師在職攻讀了博士學位,增加校際合作的同時,有效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育人和創新能力。
課程組通過校企合作,以科教融合反哺教學提升師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借助學院與中國建筑集團、廣州建筑集團、杰出校友企業等優質企業簽訂的產學研合作協議,與大型企業進行了科產教深度融合,將裝配式技術和建筑信息化等引入教學,獲科產教融合項目近10項,成功獲批與中建四局的省級科產教融合實踐教學基地,為培養教學水平精湛、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提供了條件,實現了團隊成員專業、技術、科學和教學能力的相輔相成。
課程組非常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通過制定并落實師資培養計劃及制度,選擇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的教師作為青年教師指導教師,以傳幫帶方式快速提升教學水平,青年教師在課程組試講合格后才正式獨立授課;同時課程組鼓勵年輕教師參加各類教學競賽,已先后有2人獲全國青年教師混凝土教學競賽獎二等獎,1人獲廣州大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獎二等獎,1人獲土木工程院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獎一等獎,既保證了課程組優秀教學經驗的傳承,又開拓了混凝土結構系列課程的創新教學模式。

圖2 團隊開展教研活動
三、 課程思政落實全面
專業類課程的教育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是推進課程思政的“主渠道”和“主戰場”。課程組在分析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障礙的基礎上,結合土木工程專業特色和混凝土結構系列課程特點,研究線上線下融合的思政元素篩選方法,進行了思政教學課程、教材和課堂教學各環節的一體化規劃設計。出版了《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新形態”教材,完成了“混凝土結構設計”教學資源的開發建設和智慧樹平臺的搭建,開發了“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等9門課程的廣州大學雨課堂平臺線上教學資源;同時還與華南理工大學、深圳大學共同建設省級在線開放課程“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和“混凝土結構設計”?;谝陨辖虒W資源,開展了線上線下全過程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的深度融合實踐,將立德樹人和課程思政有效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
四、 全面建設成效顯著
課程組在交流、實踐、學習、創新、合作和共享的過程中,逐漸凝練出方向和思路,在課程建設、教學方法、成果評價、產教融合等方面開展了多項教育教學研究,課程組建設成效顯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近3年,課程組共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及校級教研教改項目8項,廣州市教學成果獎培育項目1項,校級教學成果獎3項,廣州大學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優秀教學案例獎3項,發表教研論文4篇;《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新形態”教材獲廣州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混凝土結構設計”課程獲廣東省本科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課程思政優秀案例、廣東省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教學優秀案例、廣州大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教學案例等獎項,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的建設提供了支撐。
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大規模工業化進程中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大需求,以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下土木工程一流專業再升級目標為指導,課程組積極探討了高質量創新驅動型人才第二課堂培養模式。近3年,指導2位同學完成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并在國際期刊《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Q1)發表論文;6位同學獲第二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信息技術大賽” 一等獎、二等獎,5位同學獲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木結構設計邀請賽三等獎,10位同學獲第五屆全國高等學校木結構設計邀請賽二等獎、三等獎;6位同學獲廣東省第二屆線上建筑施工仿真應用技能大賽本科組一等獎、三等獎、團體三等獎;10名同學獲廣州大學第十五屆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 4位同學獲廣東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9名同學獲首屆“廣廈杯”粵港澳高校結構設計信息技術大賽一等獎、三等獎等。


圖3 指導學生參與創新項目
同時,近年來課程組教師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中總體名列前茅,6人次獲廣州大學本科課堂教學優秀獎一、二等獎,6人次獲廣州大學四星級和三星級課程,并獲批為廣州大學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五、 發展目標明確可行
結合國家對新工科建設的需求和工程技術的發展,基于對我國土建類本科專業工程教育認證、高等工程教育現狀的分析以及國內外高校優秀成果經驗的研究,在“學生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指導下,課程組制定了明確可行的建設目標。
(一)結合土木工程技術和智能建造的發展,繼續優化調整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課程大綱和考核方式,細化課程管理機制,改進課程評價辦法,進一步完善混凝土課程的教學體系和管理機制。
(二)持續加大課程思政的建設力度,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每一個環節教學,融鹽于水,潤物無聲,建設高質量的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和示范案例,課程思政建設取得新突破。
(三)深入落實課程持續改進機制,強化教學活動-評價-持續改進的教學閉環機制,切實做到持續改進措施與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相對應,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相對應,穩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四)結合現代技術的發展,以多種形式豐富線上資源,積極申報各類線上課程項目,聯合其他高校建立虛擬教研室,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相互融合,全面提升線上混凝土課程的質量和影響力。
(五)大力加強課程組團隊建設,吸納優秀教師與加強青年教師培養相結合,提升課程組整體教學和教研能力,積極申報各類教改項目、參加高層次的教學能力大賽與指導學生進行各類學科競賽與創新創業大賽,繼續加大科產教融合力度和深度。
未來,混凝土課程組將秉承土木工程學院“土深厚 木參天 人尚勤 和致遠”的院訓,守正創新,團結協作,助力學校和學科的高質量發展。